坡芽村的神奇发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唱山歌 壮族 伴奏视频 坡芽村的神奇发现

坡芽村的神奇发现

2023-07-04 1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坡芽歌书国家级传承人农凤妹展示歌书(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破晓的曦光到夜色的朦胧,日月朝暮,坡芽村的四季都是美的,就像她的名字。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是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的主要染料,“坡芽”即意为山花烂漫的地方。这座充满诗意的小山村保持着她原有的静穆甜美和神秘,她的名字远不如被誉为“壮族诗经”的坡芽歌书响亮吧。

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漫步在坡芽村,最惹人动容的倒是青山绿水间传来的悠扬歌声。坡芽歌书歌词精炼、诗意盎然,以小调式为主,是无伴奏的原生态清唱,有着20多个曲调,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每一次演唱都有不同的韵味。近年来,坡芽歌书早已走出这个山花烂漫的村庄,走向世界,而这一切都要从2006年说起。

坡芽歌书的发现之旅颇为传奇。2006年,时任富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产办主任的刘冰山与黎盛根、李宁两位同事,陪同原文山师专宣传部部长许六军到坡芽村采录壮族民歌,为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配乐。当时,一位男歌手在演唱中突然忘词了,随手拿出了一张纸来对着唱,纸上画满了各种奇特的图案,他介绍说,这是他的歌书,从同村的歌手农凤妹、农丽英处抄录了部分。

被此情景震惊的刘冰山一行人,立即动身去了农凤妹家中,见到了坡芽歌书的庐山真面目:那是一块宽约一尺、长二尺余的土布,土布上排列着用红色仙人掌汁绘成的月、小石堆、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古老图画符号,每个符号都代表一首壮族民歌。整个歌集以男女恋情为主线,委婉曲折地反映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这81个图画符号所表现的内容有始有终,符号之间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影响情节的连贯。

“这确实是我第一次看到,我认为它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而让刘冰山一行人觉得难以置信的是,其他村民看到这样的图案都能跟着唱起山歌来,十分令人惊奇。“这些图案有着共同的使用人群,其实已经具备书的功能了。”

出于职业敏感性,刘冰山等人立即着手开展对坡芽歌书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工作,组织专家考察组开始调研考察、研究并翻译坡芽歌书。专家组认定,坡芽歌书堪称“世界级”发现,这81个符号基本具备了文字性质,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交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填补了壮族没有自源性古老文字的空白。最后,专家们将这一发现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壮语音记“布瓦吩”(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过去,坡芽歌书的流布依赖“口传心授”,原本32个曲调,流传至今的只有20余个,有些调式已泯灭在了悠悠岁月之中。

这也让坡芽歌书的发现团队倍感珍惜。在中共文山州委、州政府和富宁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采取溯源与发展并举的保护措施,一方面,快速推进申报工作,2011年5月,《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农凤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发现到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一速度令人“拍案叫绝”;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坡芽歌书的舞台化演绎,组建“坡芽歌书合唱团”,走出国门,把来源于壮乡生活、独具中华文化精髓的天籁之音唱响四方。

“十泉汇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

这样有趣又动听的民歌,无疑是活态的,深深融汇于壮乡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美好向往之中,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行,丰富的文化生态滋养着丰厚的民歌土壤。时间,在坡芽村渐渐被孕育成了歌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